聚焦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图片频道 >> 聚焦 >> 正文
开远:“文化深耕”与“体验创新”的双向奔赴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5日 15:30:38  来源: 云南网

  金秋时节,走进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乐白道街道田心村委会木花果村,曲径幽深的木花果巷像一本摊开的生活随笔,这里的“慢生活秘境”吸引了许多游客。来自大理的自婷蕊就是被社交平台上藏在木花果巷的咖啡陶艺店“树语居”吸引而来。

  “这里感觉像一个森林小屋,汇集了咖啡、陶艺、美术一类,都挺有意思的。身处这样一个环境之中,充满绿植,又有一些艺术气息,感觉身心很愉悦。”自婷蕊说。

  在羊街乡,彝族人口占比97%的黑泥地社区正以“彝乡烟火旅居”为主题,构建起特色旅游资源闭环,串联七彩村庄、黄花风铃木等视觉亮点,布局彝族花灯传习所、农耕体验基地,配套农特产品交易中心。去年,当地接待了来自尼泊尔、西班牙等国以及国内上海等地的游客近3万人次,村集体经济旅游收入突破100万元。

  “社区积极引导居民开办农家乐,旅游从业人员超200人。未来打算丰富旅游产品,开发更多四季都能体验的项目,从吃、住、行、游、购、娱各方面发力,让游客来了就不想走。”社区党总支组织委员李孝文介绍。

  从木花果村的“文化赋能”,到黑泥地社区的“产业融合”,开远乡村旅游正以“好地方+好生活”的姿态,践行“旅居云南”的邀约。全市培育出乐白道街道通灵村、羊街乡黑泥地社区、羊街乡七二村3个省级旅游村,成功创建1个省级旅游名镇羊街乡,乡村旅游发展已形成显著品牌效应,去年乡村旅游累计接待游客达48.9万人次。

  “文化在,开远就在;开远在,文旅就在。”这是滇越铁路文化学者彭桓在《开远重镇——滇越铁路文化线路的引领作用》讲座中提到的一句话,也是开远市文旅产业发展的核心思路。

  今日开远,文化气息与旅游热度相互交织。每到周末晚上,市文化馆内便座无虚席。自2024年3月以来,《叙开远》文旅讲座已连续推出19期,从人文风情到文物故事,从抗战历史到工业记忆,每一期都像一把钥匙,打开当地深厚的文化宝库,让文化不再停留在文字里,而是变成可感知、可共情的体验。

  在城市另一端,绿皮车厢、复古站台加上鸣响的汽笛声,百年米轨火车正以“城市交通+文旅观光”的方式,让游客“走进故事里”。

  今年4月,开远市绿皮火车全面转型为观光小火车,站台升级开设“阿迷记忆”复古商店,甜藠头、六果液等“老开远”特产和米轨咖啡、时光邮局等特色体验,让游客在打卡之余,更能带走开远的“味道”与“记忆”。

  “以滇越铁路文化为核心,我们正深入探索‘火车+’旅游融合发展新模式,丰富和拓展服务品牌。今年1月至今共开行客运列车604趟,接待国内外游客5.49万人次。”开远市南北轨道交通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骆燕介绍。

  9月19日至22日,开远市分别在武汉和郑州向游客发出浪漫邀约,以“旅居红河 畅享四季”为主题,诚邀八方游客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北京遇见红河”系列宣介活动,将全面展示开远的生态之美、人文之韵与现代活力,多维度传递开远魅力。

  数据显示,今年1至8月,开远市累计接待国内外旅游者384.8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38.24亿元,同比增长8.39%。

  从“文化深耕”到“体验创新”,开远市始终围绕“无限开远 不止于美”的品牌内核,持续推动文旅发展从“观光”到“疗愈”、从“游览”到“沉浸”、从“单一”到“多元”的转型,让“美”从景观表象延伸至文化深度、城市温度与产业活力,成功塑造“可游、可居、可养、可创”的多维城市形象,不断拓展文旅边界。

  云南网记者 饶勇 通讯员 邱美华 郭斯维 李雪琼

责任编辑:李亭亭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