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图片频道 >> 聚焦 >> 正文
保山隆阳:和美新画卷 城乡焕新颜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9日 15:41:11  来源: 云南网

  清晨的东河碧波荡漾,河畔宋家坝的村民们正沿着新修的绿廊散步,曾经堆满垃圾的河岸边,如今万寿菊与油菜花交替绽放;傍晚的金鸡乡育德村,温泉民宿里笑语盈盈,农户庭院变身“增收阵地”,袅袅炊烟与温泉雾气交织成画……行走在保山市隆阳区的城乡大地,一幅“生态宜居、业兴民富、治理有效”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铺展。

  近年来,隆阳区以“千万工程”为指引,用党建红引领生态绿,以治理效能激活发展动力,将城乡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先手棋”,让“美丽”从风景变成常态,让“幸福”从愿景照进现实。

  党建引领划蓝图:三级联动下的“分类施治”

  “环境整治不是‘一阵风’,得有章法、有韧劲。”这是隆阳干部群众的共识。隆阳区始终把党建引领摆在首位,以制度设计锚定整治方向,制定出台了《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实施方案》,将全区村庄划分为山区、坝区、城郊接合部三类,实行“区级统筹、乡镇主抓、村级落实”的分层推进机制。

  在具体实践中,“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模式成为破题关键。党员带头清理房前屋后杂物,干部驻村指导管网改造,村民自发组建保洁队……从城区到乡村,“党员示范干、干部带头干、群众跟着干”的良性互动蔚然成风。这种“上下联动+分类施策”的机制,为后续的环境治理、产业发展筑牢了根基。

  东河治理破难题:“五字诀”唤醒一河清水

  东河,是保山人的“母亲河”,也曾是环境治理的“硬骨头”。为让河水复清,隆阳区打出“源头管控、综合施策、系统治理”组合拳,保山市、隆阳区联动投入59.4亿元,实施42项整改措施,顺利通过省级验收。而河图街道宋家坝的“五字诀”,更是破解治理难题的生动实践。

  “退”出生态空间——拆除临河建筑,清运建筑垃圾,退让岸线搞绿化,配套生态停车位,一条“绿廊+停车场”的复合型缓冲带成为河畔新景;“截”断污水源头——创新“政府配套+居民自筹”模式,推进“四水同收”改造,建成的截污管网将生活污水全量输送至污水处理厂,收集处理率达100%,77个排污口同步封堵,干流水质稳定达四类及以上;“转”型绿色产业——引导农户调减100亩高耗水肥作物,新增50余亩万寿菊与油菜、小麦轮作,既护了环境又增了收益;“治”理生态基底——实施干支流清淤疏浚、岸坡修复,彻底消除黑臭水体;“管”住长效责任——创新“河长+巷长+户长”机制,河道巡查、区域保洁、家庭管护全覆盖。

  如今的宋家坝,早已告别“脏乱差”,成为东河沿畔的美丽乡村样板。更可贵的是,村民的思想从“要我做”变成了“我要做”,守护家园成了自觉行动。

  全域提升见实效:从“三个革命”到“时时美”

  环境整治既要“重点突破”,更要“全域提升”。隆阳区聚焦农村厕所革命、污水治理和垃圾处理“三个革命”,摸清底数后分类施策:全区农村卫生户厕覆盖率达82%,生活污水治理率达58.74%,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达93.17%,一个个数字背后,是村民生活品质的实实在在提升。

  村容村貌的蜕变同样亮眼。全域清理陈年垃圾、沟塘河渠、畜禽粪污,大力整治私搭乱建、乱堆乱放……绿美乡村三年行动目标圆满完成,昔日“灰头土脸”的村庄,如今房前有花、屋后有树,巷道整洁、庭院雅致。

  如何让“一时净”变“时时美”?隆阳区用长效机制给出答案。定村规民约、推“门前三包”,完善积分激励制度,强化“区级定期督导、乡镇日常巡查、村级实时自查”的跟踪问效。大官庙官屯自然村每季度评比村民参与度,8户“优户”获积分可兑换商品,“差户”则缴违约金或补扫公共区域。这套机制让该村先后获评“省级美丽村庄”“省级乡村振兴村”。

  全民参与更让整治有了温度。通过群众大会、院坝会、“小手拉大手”等活动,2025年近百万人次村民主动参与清理生活垃圾、水塘沟渠,环境整治融入村规民约,“共建共享”的共识在潜移默化中扎根。

  产景融合促振兴:从“生态底色”到“富民亮色”

  环境好了,如何让“美丽资源”变成“美丽经济”?隆阳区的答案是“延链拓业、品牌赋能”。

  一产向二三产延伸的步伐加快:招引精深加工企业,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比达2.8:1;225个休闲农业主体带动4300人就业。金鸡乡育德村的探索尤为亮眼:依托地热资源,村集体以固定资产入股,与农户合作改造庭院为温泉民宿,推动“温泉+旅游+文化”融合,让村民在家门口增收。

  品牌建设更添底气。103个“三品一标”、31个有机农产品认证,“保山小粒咖啡”“保山甜柿”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声名远播,生态优势正加速转化为经济优势。

  善治为基固根基:法治德治绘就和谐图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隆阳区以法治护航平安,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普治结合”,杨柳乡入选“全国新时代‘枫桥式’先进典型”,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以德治引领新风,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芒宽村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文明乡风浸润城乡。

  从东河畔的蝶变到温泉边的增收,从庭院里的整洁到乡风里的文明,隆阳区正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持续书写城乡人居环境改善的新篇章。这座“近悦远来的幸福之城”,正用看得见的变化、摸得着的幸福,让乡村振兴的成果惠及每一位群众。

  云南网记者 杨艳鹏 通讯员 吴秀华

责任编辑:李亭亭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