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元江干热河谷生态站与云南元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联合行动,在保护区内成功完成1200株希陶木的野外回归种植,有效扩大了这一珍稀物种的野外种群规模,增强其生态适应能力,为极小种群植物保护积累了实践经验,也为元江干热河谷生物多样性修复注入新活力。
在希陶木野外回归工作现场,项目组细致挖坑、小心栽苗,全力保障苗木成活率。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元江干热河谷生态站副站长温韩东介绍:“希陶木喜欢生活在一些碎石比较多的干热环境下,我们选的这一片符合这个条件。”此次野外回归活动共栽植希陶木苗木1200余株,初步建立起其在保护区内的新种群。
希陶木为大戟科希陶木属植物,是元江干热河谷的特有物种,仅分布于海拔350至600米的热带季雨林及稀树灌草丛中。2014年,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科研人员在植被调查中首次发现这一物种,为纪念云南植物研究先驱蔡希陶教授的贡献,将其命名为“希陶木”并建立新属“希陶木属”。因分布范围狭窄且科研价值突出,2021年被列入《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名录》。
希陶木属于一个极小种群,为守护这一物种,2023年元江生态站与保护区管护局联合申报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极小种群保护项目并获支持。项目团队不仅摸清了希陶木在元江流域的分布格局与种群数量,更攻克繁育技术难关——通过对比种子繁殖、高压繁殖和扦插繁殖三种方式,最终确定以赤玉土为基质的扦插技术成功率最高,达95%以上,目前已培育幼苗3000余株。云南元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科研所工作人员李连发介绍:“元江管护局针对希陶木在元江干热河谷狭小的分布区域加强了巡护和繁育回归,联合相关科研单位,进一步巡护和繁育回归,扩大它的种群数量和分布面积。”
希陶木的成功回归,是元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动实践。云南元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副局长张春早表示:“极小种群植物数量稀少,生存能力弱,面临极高的灭绝风险,人工繁育的回归成功直接增加了野外种群数量,改善种群结构,为物种的延续提供了关键性保障,避免这些独特的物种在元江的消失。”近年来,云南元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与西南林业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等院校深度合作,在极小种群保护领域成效显著:先后完成云南火焰兰、滇南苏铁、文山兜兰、希陶木等物种的人工繁育与野外回归,为珍稀物种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范例。
云南网记者 杨茜 通讯员 王瑾 何磊 杨雪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