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华全媒+|深圳特区45周年:光影里的奋斗 岁月中的同行
拼版照片:上图为2009年,刚入职顺丰的汪勤金在仓库内留影;下图为2025年4月,作为深圳顺丰泰森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飞行责任机长的汪勤金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受访者供图)。
汪勤金是江西乐平人,大学毕业后来到深圳加入顺丰,最初是一名仓管员,后在企业内部招飞中,通过层层选拔和考核当上了飞行员,开启飞行生涯,并在2019年成为机长带队飞行。汪勤金2024年成为737机队出勤天数和飞行小时数最多的飞行员,2025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从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时不足3万人的南方边陲小镇,到如今实际管理人口超过2000万,深圳用45年的时间,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城市崛起传奇。这片被改革开放春风吹拂的热土,以其开放包容的胸怀、敢为人先的魄力,吸引着无数怀揣梦想的人跨越山海而来,深圳成为他们逐梦、筑梦、圆梦的舞台,见证着奋斗者与城市双向奔赴、共同成长的珍贵历程。
pagebreak
拼版照片:上图为2001年,江小林参加第三届深圳高交会(受访者供图);下图为2025年7月22日,在位于深圳华强北的店面里拍摄的江小林(记者毛思倩摄)。
坐落在深圳市核心区的华强北被誉为“中国电子第一街”。老“华强北”江小林1998年便进入电子行业,2002年在深圳宝华电子大厦开始经营约2平方米的L型柜台,售卖网卡、交换机等产品,随后在珠三角布局工厂生产智能锁等产品。随着市场变化,江小林也在不断求新求变。“这里是我的第三家店面,同时我也转型做智能眼镜,创立了自有品牌,柜台扩大一倍,增加了体验式消费场景,月销售额可达20多万元。”江小林说。
从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时不足3万人的南方边陲小镇,到如今实际管理人口超过2000万,深圳用45年的时间,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城市崛起传奇。这片被改革开放春风吹拂的热土,以其开放包容的胸怀、敢为人先的魄力,吸引着无数怀揣梦想的人跨越山海而来,深圳成为他们逐梦、筑梦、圆梦的舞台,见证着奋斗者与城市双向奔赴、共同成长的珍贵历程。
pagebreak
拼版照片:上图为2021年,许晋诚(左)在深圳一孵化器初创企业时留影(受访者供图);下图为2025年8月25日在深圳帕西尼总部拍摄的许晋诚与公司自研人形机器人TORA ONE合影(记者毛思倩摄)。
帕西尼感知科技创始人兼CEO许晋诚于2021年来到深圳,之前在日本早稻田大学菅野重树研究室攻读博士学位的他受邀来深圳参观相关企业和产业链,仅仅1个星期的考察便让他下定决心来此创业。“深圳及周边聚集了很多像我一样的创业者,创业氛围浓厚、硬件开发人才资源优势明显,更不用说电路板、芯片、机械加工配件在生产和价格上的优势,这些对机器人研发企业来说都有巨大的吸引力。”许晋诚说。
经过4年的发展,公司已经从3人团队扩大至400余人,其中硕博士占比约一半,主要研发生产传感器、灵巧手和人形机器人三类产品,成为深圳机器人产业链中的明星企业。
从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时不足3万人的南方边陲小镇,到如今实际管理人口超过2000万,深圳用45年的时间,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城市崛起传奇。这片被改革开放春风吹拂的热土,以其开放包容的胸怀、敢为人先的魄力,吸引着无数怀揣梦想的人跨越山海而来,深圳成为他们逐梦、筑梦、圆梦的舞台,见证着奋斗者与城市双向奔赴、共同成长的珍贵历程。
pagebreak
拼版照片:上图为2010年,宋昌华在深圳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工作时留影(受访者供图);下图为2025年8月22日,宋昌华在深圳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留影(记者梁旭摄)。
56岁的宋昌华是深圳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护林员、队长。2000年12月,他从四川老家来到深圳,在公园做绿化工。2003年1月,宋昌华成为一名红树林护林员,在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一干就是二十余年,守护着这片城市绿肺和候鸟越冬栖息地。
从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时不足3万人的南方边陲小镇,到如今实际管理人口超过2000万,深圳用45年的时间,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城市崛起传奇。这片被改革开放春风吹拂的热土,以其开放包容的胸怀、敢为人先的魄力,吸引着无数怀揣梦想的人跨越山海而来,深圳成为他们逐梦、筑梦、圆梦的舞台,见证着奋斗者与城市双向奔赴、共同成长的珍贵历程。
pagebreak
拼版照片:上图为1995年,时任深圳地王大厦钢结构项目测量负责人的陆建新在300米高的施工现场留影(受访者供图);下图为2025年8月23日,陆建新在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C塔项目建设现场(记者梁旭摄)。
陆建新,中建钢构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专家。他1982年来到深圳,扎根一线43年,从国贸大厦、地王大厦到平安国际金融中心大厦,再到如今的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他参与建设并见证了深圳城市天际线的变迁,开发了一系列国际领先或先进的钢结构施工技术,从基层测量员逐步成长为钢结构建筑施工领域专家。
从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时不足3万人的南方边陲小镇,到如今实际管理人口超过2000万,深圳用45年的时间,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城市崛起传奇。这片被改革开放春风吹拂的热土,以其开放包容的胸怀、敢为人先的魄力,吸引着无数怀揣梦想的人跨越山海而来,深圳成为他们逐梦、筑梦、圆梦的舞台,见证着奋斗者与城市双向奔赴、共同成长的珍贵历程。
pagebreak
拼版照片:上图为2021年10月10日,刚入职的刘星瑶(前右)在深圳坪山参与实操飞行考核(受访者供图);下图为2025年8月25日,担任超视距机长的刘星瑶在位于深圳的美团无人机低空运行管理中心工作(记者毛思倩摄)。
刘星瑶来自湖北随州,从小对机械和操作感兴趣,喜欢手动组装式玩具,大学选择了无人机专业。随着低空经济在深圳飞速发展,之前在武汉从事无人机培训的她南下深圳,成为外卖无人机背后的“指挥员”。她现在负责调度无人机配送,并通过屏幕远程对运营中的无人机进行监管和操控,这份工作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及时了解无人机周边情况、空域和现场的天气情况,保障无人机的安全。
从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时不足3万人的南方边陲小镇,到如今实际管理人口超过2000万,深圳用45年的时间,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城市崛起传奇。这片被改革开放春风吹拂的热土,以其开放包容的胸怀、敢为人先的魄力,吸引着无数怀揣梦想的人跨越山海而来,深圳成为他们逐梦、筑梦、圆梦的舞台,见证着奋斗者与城市双向奔赴、共同成长的珍贵历程。
pagebreak
拼版照片:左图为2000年,8岁的黄彬凌(左)和弟弟在深圳龙华公园内留影(受访者供图);右图为2025年8月22日,黄彬凌在深圳龙华区上围村留影(记者梁旭摄)。
1992年出生的黄彬凌来自湖南邵阳。小时候,他跟着在深圳打工的父母居住在龙华区城中村,像“小候鸟”一样往返于深圳与湖南老家。2020年,从北京大学硕士毕业后,学习景观设计专业的黄彬凌回到深圳龙华,扎根上围艺术村,与同学一起创建“草图营造”工作室,致力于改造城中村、和市民一起共建花园。现在,他成为深圳市龙华区大和社工村党支部书记,从儿时城中村的漂泊者,到城中村改造的设计师,黄彬凌和他的团队在基层社区重新营造人和人、人和自然的关系,共建熟人社区,让来深圳的打工者找到归属感。
从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时不足3万人的南方边陲小镇,到如今实际管理人口超过2000万,深圳用45年的时间,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城市崛起传奇。这片被改革开放春风吹拂的热土,以其开放包容的胸怀、敢为人先的魄力,吸引着无数怀揣梦想的人跨越山海而来,深圳成为他们逐梦、筑梦、圆梦的舞台,见证着奋斗者与城市双向奔赴、共同成长的珍贵历程。
pagebreak
拼版照片:上图为2005年,何键在深圳机场老塔台指挥航班(受访者供图);下图为2025年8月26日,何键在深圳机场塔台参与三跑道验证飞行工作(董思文摄)。
何键是深圳空管站管制运行部技术业务室主任。从1995年入职深圳空管到今天,何键安全指挥航班超百万架次,同时带领团队研发各类操作和预警系统提升管制的效率,使跑道安全得到了更大保障。三十年间,他见证了深圳民航的发展,从单跑道到双跑道运行,再到三跑道即将启用,航班日架次从三位数迈入四位数。
从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时不足3万人的南方边陲小镇,到如今实际管理人口超过2000万,深圳用45年的时间,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城市崛起传奇。这片被改革开放春风吹拂的热土,以其开放包容的胸怀、敢为人先的魄力,吸引着无数怀揣梦想的人跨越山海而来,深圳成为他们逐梦、筑梦、圆梦的舞台,见证着奋斗者与城市双向奔赴、共同成长的珍贵历程。
pagebreak
拼版照片:上图为1992年11月,刚入职核电站的乔素凯在大亚湾畔留影(受访者供图);下图为2025年4月24日,乔素凯在大亚湾核电基地的技能中心研究新燃料容器自动操作系统(记者毛思倩摄)。
中广核核电运营有限公司核燃料服务部换料资深主任工程师、特级技师乔素凯,已经在核电厂核燃料一线耕耘30余年。1993年7月,深圳大亚湾核电站核燃料组件到场时,他便一直在与核燃料打交道。从学徒到核燃料操作专家,他的成长轨迹与我国核电事业的脉搏同频共振。目前,他带领的团队已具备为6个核电站提供换料维修一体化技术服务的能力,累计完成超230次大修堆芯核燃料装卸任务。技术精湛的乔素凯并不满足于固守“老传统”。2017年,他牵头成立“核燃料创新工作室”,目前团队已承接30多项科研项目,获得60多项国家专利。
从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时不足3万人的南方边陲小镇,到如今实际管理人口超过2000万,深圳用45年的时间,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城市崛起传奇。这片被改革开放春风吹拂的热土,以其开放包容的胸怀、敢为人先的魄力,吸引着无数怀揣梦想的人跨越山海而来,深圳成为他们逐梦、筑梦、圆梦的舞台,见证着奋斗者与城市双向奔赴、共同成长的珍贵历程。
pagebreak
拼版照片:左图为2012年11月21日,9岁的张悦彤在深圳一家攀岩馆内参加比赛(记者梁旭摄);右图为2025年4月25日,张悦彤在2025年国际攀联攀岩世界杯(吴江站)难度赛中(董达摄)。
张悦彤,国际级运动健将,国家攀岩队现役队员。她2003年出生于深圳,4岁开始接触攀岩运动,13岁入选国家集训队,成为当时国家队年龄最小的运动员。2017年,14岁的张悦彤在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攀岩比赛中,获得难度、攀石两个项目的冠军。2023年,张悦彤在国际攀联亚洲区奥运资格赛中获得全能冠军,实现了儿时的梦想,代表中国登上了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赛场。
从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时不足3万人的南方边陲小镇,到如今实际管理人口超过2000万,深圳用45年的时间,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城市崛起传奇。这片被改革开放春风吹拂的热土,以其开放包容的胸怀、敢为人先的魄力,吸引着无数怀揣梦想的人跨越山海而来,深圳成为他们逐梦、筑梦、圆梦的舞台,见证着奋斗者与城市双向奔赴、共同成长的珍贵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