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西盟:沪滇协作保增收 山海相约唱新歌
活力动感的街舞、独具特色的民族舞表演……在上海欢乐谷,44岁的西盟演员岩主和同事向游客展现多样的才艺、精彩的表演,赢得游客阵阵喝彩。
“15年前,我怀揣着憧憬和好奇来到上海。在这里,我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因此选择留下来。”3000多公里,这是云南西盟到上海的距离。对于以前从未出过远门的岩主来说,这是未知的旅程。如今,岩主已经成为了上海欢乐谷艺术团表演室的一名领班。
“上海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城市,在这里感受到了祖国的繁荣富强,学到了很多东西,收获很多。”岩主说。
自1996年上海对口帮扶西盟以来,西盟县持续深化滇沪劳务协作,全面加强合作交流,大力实施“技能提升、转移就业、兜底保障”三位一体的就业扶贫举措。并在劳务输出过程中,积极探索打造“西盟佤山歌舞者”地方特色劳务品牌,把民族文化优势转变为就业优势,实现沪滇劳务协作助力脱贫效益最大化。
“这些年,借助‘阿佤人民唱新歌’的影响力,西盟越来越多的‘佤山歌舞者’,通过到上海务工,‘走出去’提升自我,真真切切地改变了命运。”西盟县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主任陈俊华说。
2016年以来,西盟县共向上海输送转移就业人数5000余人,其中点对点输送务工人员279人,脱贫劳动力170人。“西盟佤山歌舞者”于2021年成功入选为全国146个劳务品牌之一。
在稳定“县外输出”助力群众就业增收的同时,西盟县还在“县内拓岗”上下功夫,通过沪滇劳务协作资金开展培训、开发乡村公共服务岗位,促进当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以及兜底保障贫困劳动力就业。
在全面提升群众素质方面,西盟县围绕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就业创业等,深入开展“先锋强志”素质提升工程和“乡村领头雁培育行动”,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让群众掌握1至2条致富技能,实现群众素质、技能“双提升”。
“2017年以来,西盟县共使用沪滇劳务协作资金开展培训61期,参训3302人次(全部为脱贫劳动力)。其中2024年开展培训2期,参训人员102人次,为西盟群众的技能提升提供有力支撑。”陈俊华说。
在高位推动转移就业方面,西盟县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紧紧围绕“政府推动、企业主导、供需对接、稳定就业”的工作思路,通过组织开展“东西部劳务协作”“春风行动”等转移就业现场招聘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找渠道、搭平台、架桥梁,实现“走出家门上车门、下了车门进厂门”的全链条保障服务。
“现在就业政策非常好,政府为我们搭建了务工信息和求职平台,非常方便。与前些年外出务工需要自己一家一家联系企业不同,而在招聘会现场就可以对接多家企业进行求职,这让我很满意。”西盟县勐梭镇王莫村的村民岩科说。
在精准实施就业帮扶方面,通过学习借鉴上海黄浦区社区治理先进经验,合理地开发设置乡村公共服务岗位,帮助更多的“三无人员”家庭劳动力,通过乡村公共服务岗位安置,实现兜底保障贫困劳动力就业。
“我每天的工作,就是维护好我们村一组的环境卫生,1个月能有800元的收入。”在西盟县中课镇嘎娄村,村保洁员叶春是众多乡村公益性岗位中的一员,这份来之不易的就业岗位,让她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她说:“有就业渠道,我们的日子才能踏实有奔头。”
2017年以来,西盟全县共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9737人;其中,使用沪滇劳务协作资金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4663个,占总开发人数的48%。
下一步,西盟县将继续深化沪滇劳务协作,坚持就近就地就业、异地就业和到沪就业并举。充分发挥上海对口帮扶优势,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加大有组织劳务输出力度,增强脱贫人口稳定就业能力,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李毅 文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