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云南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图片频道 >> 悦读云南 >> 正文
当千年茶马古道成为年轻人的治愈坐标 |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2日 11:37:14  来源: “茶城思茅”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当千年茶马古道成为年轻人的治愈坐标|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周末清晨的薄雾中,普洱茶马古道遗址公园的青石板路被第一缕阳光唤醒。青石块垒砌的马铃拱桥桥身爬满青苔,桥栏上深浅不一的磨痕是马帮绳索勒出的千年印记。一群背着登山包的年轻人从马铃拱桥下走过,沿着2024年获评“云南省体育旅游精品线路”的普洱茶马古道,开启一场穿越时光的徒步。从马铃拱桥到忠义驿站的10余公里路程,串联起马锅头故居、茶马互市、贡茶苑、回望亭等特色景致,千年马蹄印与运动鞋印在此重叠,马帮铃声与年轻人的笑声交织,这条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道,正成为都市人逃离喧嚣、治愈生活的新选择。

  古道走红:年轻人用脚步投票的深层逻辑

  “在写字楼里刷到普洱茶马古道航拍时,就被那片藏在森林里的青石板路吸引了。”95后程序员小徐的话,道出了许多年轻人的心声。今年上半年,普洱茶马古道遗址公园30岁以下游客占比超过一半,其中超八成是周末短途徒步的“城市逃离者”。这条全长(思茅区段)15公里、无危险路段且标识完善的线路,究竟凭什么成为年轻人的心头好?

普洱茶马古道遗址公园。

  核心吸引力在于“数字排毒”与“历史沉浸”的双重体验。从马铃拱桥出发,道路两旁高大的树木遮天蔽日,阳光透过枝叶在石板路上投下斑驳光影,脚下腐叶发出的沙沙声取代了城市的喧嚣。“与其在周末窝在沙发刷手机,不如来茶马古道听风看云。”95后白领李女士背着双肩包,站在马铃拱桥下拍照打卡。“一整周被会议和工作群追着跑,只有在这里,才能真正关掉‘弹窗模式’。” 从事互联网运营的小张深吸一口含着茶多酚的空气,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达每立方厘米2万个以上,堪称“天然氧吧”。

  更让年轻人着迷的是沿途触手可及的历史印记。青石板上3厘米深的马蹄印与运动鞋印交织,每一个凹陷都藏着马帮的故事。“这些蹄印是几代马帮踏出来的活化石,当年马帮从这里出发,驮着茶包走三个月到西藏,每一步都是生死考验。” 向导指着一处蹄印介绍。路边的拴马石表面布满绳痕,旁边干涸的石砌蓄水池边缘还留着水垢,不远处的“歇脚坪”平台上,三块青石垒砌的简易灶台遗迹清晰可辨,这是当年赶马人生火煮茶的地方,如今成了游客歇脚的天然座椅。“我们背个双肩包都觉得累,对比之下,自己的烦恼突然变得很渺小。”上海游客陈女士感慨道,走在古道上,没有弹窗广告,没有催办通知,耳边只有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远处偶尔传来的鸟鸣,以及自己沉稳的脚步声。“这种感觉太奇妙了,仿佛重新找回了和自己对话的机会。”

年轻游客打卡普洱茶马古道遗址公园。

  “低门槛高体验”的特质更是精准适配年轻人的需求。作为体育旅游精品线路,普洱茶马古道全程坡度适中,完善的标识系统让新手也能轻松导航,无需复杂攻略,周末抽两天就能开启一场有文化感的徒步。比起热门景区的人挤人,这里既能欣赏到高达 80% 森林覆盖率的生态美景,又能沉浸式感受马帮文化,这种“性价比与体验感双高”的旅程,正是年轻人向往的周末打开方式。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告别城市的喧嚣,用脚步丈量这条千年古道,在行走中完成一场与自然、历史的对话,也找到对抗生活焦虑的温柔力量。

年轻游客打卡普洱茶马古道遗址公园。
游客体验定波湖竹筏渡湖。

  移步换景:从马铃拱桥到忠义驿站的时光漫游

  马铃拱桥是徒步的起点,也是古道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桥西是层层叠叠的茶田,茶农背着竹筐穿行其间,指尖掠过的“困鹿山”古茶尖还挂着晨露,“年轻人慢点走,石板滑!” 的吆喝声穿过薄雾,满是山野的烟火气。桥身石缝里生长的龙胆草沾着露珠,与远处的青山绿水构成一幅天然画卷,不少年轻人在此驻足拍照,定格下古道的第一帧美景。

  从马铃拱桥前行约1公里,便进入斑鸠坡茶马古道遗址 —— 这是古道南北走向的重要一段,也是贡茶入京的起点,被誉为“中国乃至世界交通史上的活化石”。这段保存最完整的青石板路宽约1.5米,两侧被茂密的灌木与古茶树环绕,阳光透过枝叶在路面投下细碎光斑。偶尔能看到树干上挂着的复古马铃装置,风吹过时叮当作响,与远处溪流声交织,仿佛穿越回马帮繁盛的年代。

普洱茶马古道遗址公园。

  徒步两小时后,云雾缭绕的回望亭撞入眼帘。这里是这段路线的制高点,站在观景台上极目远眺,群山如黛,茶园像绿色的波浪铺向天边,石屏河如银色丝带缠绕山间。“太治愈了!在城市里看惯了格子间,这里的视野能装下整个天空。”陈女士举起相机连拍,镜头里的云海翻涌,与脚下的青石板路形成鲜明对比。观景台旁的休息区里,茶农张师傅正用山泉水煮茶,“古道的茶要煮着喝才够味”,土陶杯里的茶汤红浓透亮,入口是淡淡的蜜香,这是年轻人在咖啡馆里喝不到的自然味道。

普洱茶马古道遗址。

  从回望亭上行 40 分钟,忠义驿站的青瓦土墙便在山谷间显现。这座明清风格的建筑是滇西南片区最具观赏价值的马帮博物馆,也是徒步路线的“文化终点站”。驿站门口红灯笼随风摇曳,墙角堆放着马帮用过的茶筐和马鞍,墙上的老照片记录着“茶马互市”的兴衰。走进驿站,千余件马帮文物静静陈列:象牙袖珍秤用于精准称量茶叶与金银,纯物理竹制捕鸟器展现着古人的智慧,锈迹斑斑的马锅头佩刀诉说着路途的艰险。

忠义驿站。

  茶马古道独有的历史厚重感,也满足了年轻人的精神需求。作为古代西南地区重要的商贸通道,普洱茶马古道曾见证无数马帮将普洱茶从普洱运往西藏、印度等地,留下了太多关于坚韧与探索的故事。沿着青石板路前行,每隔一段路就能看到留存至今的马厩遗址、驿站残垣,路边的古树可能都有着上百年的树龄,见证过马帮的兴衰。

  古道热背后:小众目的地的崛起与生活观念的革新

  普洱茶马古道的走红,并非孤立现象。近年来,年轻人的旅行观念正在发生深刻转变 —— 从追求热门打卡地到偏爱小众目的地,从注重物质享受到重视精神体验。同程旅行数据显示,全国超过30个区县级目的地的酒店预订热度同比增长超100%,“反向旅游”“县域游”成为新趋势,而普洱茶马古道正是这一趋势的典型代表。

茶马互市。

  这种转变的本质,是年轻人对“情绪价值”的极致追求。“旅游不是为了朋友圈点赞,而是为了让自己真正放松。” 北京游客吴先生说,在古道上,不用赶行程、不用挤人群,累了就靠在古树旁歇会儿,想聊就和同行的人唠唠,这种“松弛感”是在热门景区找不到的。美团旅行数据印证了这一点,2025年上半年,带“周末短途户外”关键词的笔记发布量超106万篇,互动量达7000万次,年轻人正在用脚步投票,选择更符合自身需求的休闲方式。

  对地方而言,茶马古道的走红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随着徒步游客增多,周边村民开始售卖自家种的古茶、野生菌,有的开起了特色民宿,有的加入景区非遗体验项目。“以前山里的好东西卖不出去,现在年轻人来了,我们在家门口就能赚钱。” 茶农王大姐的话,道出了古道对当地的带动作用。这其中,不乏返乡创业的年轻人,他们用专业知识守护古道生态,同时开发文创产品,让马帮文化以更年轻的方式传播。

  值得欣喜的是,年轻人的到来也让古道焕发新生。他们会在社交平台分享徒步攻略,提醒“穿防滑鞋、带保温杯、不要偏离步道”;看到有人乱扔垃圾,会主动捡起;遇到不了解的马帮文化,会认真听向导讲解,还会和村民交流学习制茶技艺。“真正的喜欢不是征服,而是尊重。”小陈在驿站留言本上写下这句话,旁边还有不少年轻人的笔迹:“带走的是照片,留下的是敬畏”。

普洱茶马古道斑鸠坡。

  登顶观景台时的绝美日落、偶遇山间野果的惊喜、在忠义驿站喝到的第一杯古树茶,都成为朋友圈和短视频里的精彩内容。“用镜头记录下古道的风景,分享给朋友,既能收获点赞,也能给更多人种草这个宝藏地方。”游客李先生笑着说,他的视频已经吸引了不少朋友询问徒步攻略,“下次要组织更多人一起来,体验不一样的假期。”

  或许,这就是茶马古道的魅力所在。它不张扬,却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接纳着每一个前来寻找答案的人。而对于每一个徒步者来说,上山,是去追寻心中的光;下山,是带着满满的能量回到生活。在普洱茶马古道的每一步行走,都是对生活最温柔的热爱与致敬。

茶马古道遗址公园内徒步旅游热。

  从“出圈”到“出彩”:古道的未来与期待

  作为“云南省体育旅游精品线路”,普洱茶马古道的潜力不止于徒步。目前,从马铃拱桥到忠义驿站,每一段都有独特的自然与文化景观。未来,如何让这条古道从“一时热”变成“长久火”,还需要在保护与创新中找到平衡。

游客打卡普洱茶马古道。

  守住“原生态”核心是根本。普洱茶马古道全程未大规模开发,这是吸引年轻人的关键。景区应继续遵循“修旧如旧”原则,在修复斑鸠坡遗址、忠义驿站等遗迹时避免过度商业化,让青石板路、拴马石、蓄水池等历史印记保持本来面貌,同时加强生态保护,避免草甸被踩踏、垃圾乱丢弃等问题,让古道的“治愈力”可持续。

  丰富“体验感”层次是关键。除了徒步,可结合马帮文化开发更多互动项目,比如在忠义驿站增设马帮扎染、土罐烤茶等体验课程,让年轻人亲手参与非遗制作;在回望亭举办星空露营活动,搭配马帮故事分享会,让夜间的古道更具吸引力。同时,可推出“徒步+茶田采摘”组合线路,让游客体验从采茶到制茶的完整过程,深化对普洱茶文化的理解。

  做好“小细节”服务是保障。年轻人注重性价比,也在意细节体验。可在沿途增设更多休息长椅、提供免费直饮水,在忠义驿站设置行李寄存处;推出“周末徒步套餐”,包含景区门票、非遗体验、民宿住宿等,让出行更便捷。同时,加强对徒步路线的安全管理,在陡坡路段增设防护栏,通过景区广播、宣传牌等方式普及安全知识,避免意外发生。

游客在茶马古道遗址公园溯溪。

  夕阳西下,年轻人从忠义驿站返程,马铃拱桥的影子被拉得很长。他们的背包里,有的装着亲手压制的普洱茶饼,有的揣着驿站盖的纪念章,更多的是藏在心里的平静与力量。“下个假期还要来,想走另一段线路,看看别样的风景。”陈女士说,这条古道就像一本耐读的书,每走一次,都能找到新的答案。

  从马帮时代的商贸通道,到如今的体育旅游精品线路,普洱茶马古道的意义在变,但它承载的“连接”使命从未改变 —— 连接过去与现在,连接自然与人文,也连接着年轻人与他们向往的生活。当越来越多的人在这条石板路上放慢脚步,或许就能明白:治愈生活的不是远方,而是学会在时光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在与历史、自然的对话中,重拾内心的平静与力量。(徐晓芳 部分图片来源于普洱茶马古道遗址公园

责任编辑:刘曦靓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