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楚雄州谱写和美永续生态乐章
近年来,楚雄州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让“生态颜值”转换“经济价值”,让“民生福祉”变得生动具体,谱写“万物共生、和美永续”生态乐章,以“生态优先”之笔,绘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的壮美画卷。
绿美生动的湖面。资料图
严格落实《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加强对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等重点区域的全方位监管,在全国率先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专项行动,核查遥感监测点位2065个,开展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形成强大震慑,让每寸绿土都有“守护者”。积极探索制度创新,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西黑冠长臂猿。资料图
实施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计划,先后在哀牢山、恐龙河等自然保护区开展绿孔雀、西黑冠长臂猿、黑颈长尾雉等珍稀濒危物种的科研监测工作,完成17个自然保护区资源本底调查。搭建“政企联合”技术平台,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合作建立教育科研实习基地,与云南大学合作建成国内首个绿孔雀野外观测研究站,建立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和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档案库,为保护决策提供科学支撑。攻克极小种群植物繁育技术瓶颈,在恐龙河保护区人工繁育滇南苏铁、陈氏苏铁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目前,恐龙河保护区的滇南苏铁种群数量在10000株以上,成为全省较大种群。
绿孔雀。易永建 摄
建立保护地“生态防护墙”系统,全州划定生态空间管控单元92个,建立以哀牢山国家公园为主体和7个自然保护区、14个自然公园为补充的“1+7+14”自然保护地体系,设立自然保护地30个,总面积达26.67万公顷,保护了全州92%以上的典型生态系统和珍稀物种。将恐龙河自然保护区周边7143公顷的绿孔雀栖息地划入保护区范围,建设绿孔雀生态廊道,创新建立“保护区+社区”共管模式,绿孔雀种群数量从2017年的220只增长至2024年的430只,占全国总数的50%以上,楚雄州成为全国绿孔雀保护的重要示范基地。
推进生态修复焕新工程,对水土流失地、退化林草地开展“生态外科手术”,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修复工程,通过“工程固土+植被重建+产业融合”模式,全州累计完成水土流失及小流域综合治理面积1514.4平方公里,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保护修复81.41万亩,解决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退化难题。建立外来入侵物种防控体系,清除紫茎泽兰等入侵植物15万亩。开展矿山生态修复,7943亩废弃矿山从昔日“光头山”变身“花果山”。
滚水坝废弃露天石场生态修复项目区。符皓 摄
以生态价值转化驱动发展,探索“生态+”产业新路径,依托丰富的生物资源,激活“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发展动能,打造“世界野生菌王国”“中国冬早蔬菜之乡”等品牌。南华县建成全国最大野生菌交易市场,年交易量超1.2万吨,带动12万农户增收,形成“一朵菌、富万民”的乘数效应;大姚县发展核桃种植达165.9万亩,综合产值突破55亿元,打造“一棵核桃树、致富一方人”的富民经济;推动全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建成中药材种植基地71万亩,建设成为云南省第二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绿色经济春潮涌动,生态红利惠及千家万户。
绿美查姆湖。资料图
挖掘彝族等民族文化内涵,将生物多样性保护融入传统文化血脉,把彝族“神树林”等传统生态智慧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点,打造双柏查姆湖生态文化旅游区,实现民族文化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在紫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生物多样性科普示范园,2025年“州庆”期间,累计接待游客3118人次,门票收入达4.18万元。禄丰市依托世界级恐龙化石资源与侏罗纪地质奇观,开发“恐龙探秘研学+侏罗纪生态观光”特色旅游线路,同时结合周边山林生态资源,打造恐龙主题露营基地、科普研学营地,以“文化资源+生态资源”优势为底色,实现古生物文化传承与生态经济发展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