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文明印记——中国珍贵文物影像志|探秘三星堆“文物医生”
参观者在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展厅内观看展出的黄金面具(2024年12月18日摄)。
举世瞩目的三星堆,是数千年前中国先民留下的灿烂文明成果。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德阳广汉市,面积约12平方公里。自1934年第一次科学考古发掘开始,90年来,三星堆一直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和指导下,众多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者投身三星堆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修复了大量文物。为了让公众更直观地了解文物修复工作,三星堆博物馆新馆特别设置了文物保护和修复中心。在这里,普通观众可以隔着玻璃观看修复师的日常工作。打小在三星堆遗址旁长大,从事文物修复工作近40年的“大国工匠”、三星堆博物馆陈列保管部副部长郭汉中依旧带领徒弟忙碌在文物修复工作一线。郭汉中深度参与了三星堆目前已发现的全部8个祭祀坑的发掘工作,累计修复文物6000余件。在众多文物修复工作者的努力下,这些出土时叠压变形、受到侵蚀的国宝在修复后能够以良好的状态示人,不但让观众大饱眼福,更为科研人员提供了翔实可靠的考古研究素材。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在鸭子河畔巍峨矗立,不断“上新”的文物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面对接踵而至的参观热潮,三星堆的文物修复者们始终保持着低调和平淡,以不断传承的工匠精神守护着中华文明的根脉。
记者 才扬 摄pagebreak
观众在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展厅内参观青铜大立人像(2024年12月18日摄)。
记者 才扬 摄pagebreak
参观者在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参观青铜神树(2024年12月18日摄)。
记者 才扬 摄pagebreak
2024年12月18日在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拍摄的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
记者 才扬 摄pagebreak
观众在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参观(2024年12月18日摄)。
记者 王毓国 摄pagebreak
这是在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拍摄的青铜人头像(2024年12月18日摄)。
记者 王毓国 摄pagebreak
2021年出土于三星堆3号祭祀坑的青铜人头像(左一)和2022年出土于三星堆8号祭祀坑的青铜人头像(2024年12月19日摄,拼版照片)。
记者 李贺 摄pagebreak
2024年12月18日在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拍摄的青铜纵目面具。
记者 才扬 摄pagebreak
文物修复专家郭汉中(左)利用其自制的整形装置修复三星堆遗址8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面具(2024年12月18日摄)。
记者 王毓国 摄pagebreak
文物修复专家郭汉中(中)带领团队人员修复8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面具(2024年12月18日摄)。
记者 才扬 摄pagebreak
文物修复专家郭汉中在文物修复室内查看修复中的青铜面具(2024年12月18日摄)。
记者 李贺 摄pagebreak
文物修复专家郭汉中利用其自制的整形装置修复三星堆遗址8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面具(2024年12月18日摄)。
记者 沈伯韩 摄pagebreak
文物修复专家郭汉中(右三)与同事在研究三星堆遗址8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人头像(2024年12月18日摄)。
记者 沈伯韩 摄pagebreak
拼版照片。左图:文物修复师在修复工作中使用的部分工具;右图:一名文物保护修复人员在文物修复室内工具架前展示用于修复青铜面具的模具(2024年12月18日摄)。
记者 李贺 摄pagebreak
在三星堆博物馆新馆的文物保护和修复中心,文物保护修复人员蔡秋彤用三维视频超景深显微镜观察研究三星堆出土文物锈蚀样品,吸引参观者隔着玻璃观看(2024年12月18日摄)。
记者 沈伯韩 摄pagebreak
文物保护人员在研究不同合金配比的青铜样块在土壤埋藏环境中的腐蚀情况(2024年12月18日摄)。
记者 沈伯韩 摄pagebreak
文物保护修复人员蒋如潇(右)和郑芦在研究清除三星堆遗址3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面具上附着物的方案(2024年12月18日摄)。
记者 王毓国 摄pagebreak
文物保护修复人员郑芦在清除三星堆遗址3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面具上的附着物(2024年12月18日摄)。
记者 王毓国 摄pagebreak
参观者在三星堆博物馆新馆观看骑兽顶尊人像(2024年12月19日摄)。
记者 王毓国 摄pagebreak
文物保护修复人员郑芦用超景深显微镜观看三星堆遗址3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面具的表面细节(2024年12月18日摄)。
记者 沈伯韩 摄pagebreak
文物修复专家郭汉中在展厅同青铜神树合影(2024年12月18日摄)。
记者 李贺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