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图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图片频道 >> 时图 >> 正文
西藏:澜沧江畔的千年古盐田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22日 15:00:03  来源: 新华网

原标题:西藏:澜沧江畔的千年古盐田

西藏昌都市芒康县纳西民族乡村民在盐田里劳作(10月20日摄)。

西藏昌都市芒康县纳西民族乡位于澜沧江畔,当地从唐代开始制盐,距今已延续1300余年。盐田在澜沧江两岸依山而建,由多根木柱搭架,架上用透水性强的泥土铺成平面夯实。当地村民仍保持着原始的手工晒盐方式,他们从澜沧江畔的盐井、盐池中取出卤水倒入盐田,经阳光蒸晒、风干,结晶成盐。远远望去,盐田错落有致,景色奇美。

记者 孙非 摄

西藏昌都市芒康县纳西民族乡村民在盐田里劳作(10月20日摄)。

西藏昌都市芒康县纳西民族乡位于澜沧江畔,当地从唐代开始制盐,距今已延续1300余年。盐田在澜沧江两岸依山而建,由多根木柱搭架,架上用透水性强的泥土铺成平面夯实。当地村民仍保持着原始的手工晒盐方式,他们从澜沧江畔的盐井、盐池中取出卤水倒入盐田,经阳光蒸晒、风干,结晶成盐。远远望去,盐田错落有致,景色奇美。

记者 孙非 摄

西藏昌都市芒康县纳西民族乡一名村民在盐田里劳作(10月20日摄)。

西藏昌都市芒康县纳西民族乡位于澜沧江畔,当地从唐代开始制盐,距今已延续1300余年。盐田在澜沧江两岸依山而建,由多根木柱搭架,架上用透水性强的泥土铺成平面夯实。当地村民仍保持着原始的手工晒盐方式,他们从澜沧江畔的盐井、盐池中取出卤水倒入盐田,经阳光蒸晒、风干,结晶成盐。远远望去,盐田错落有致,景色奇美。

记者 孙非 摄

一名村民在西藏昌都市芒康县纳西民族乡的盐田旁向游客推销自家产的盐(10月20日摄)。

西藏昌都市芒康县纳西民族乡位于澜沧江畔,当地从唐代开始制盐,距今已延续1300余年。盐田在澜沧江两岸依山而建,由多根木柱搭架,架上用透水性强的泥土铺成平面夯实。当地村民仍保持着原始的手工晒盐方式,他们从澜沧江畔的盐井、盐池中取出卤水倒入盐田,经阳光蒸晒、风干,结晶成盐。远远望去,盐田错落有致,景色奇美。

记者 孙非 摄

这是在西藏昌都市芒康县纳西民族乡拍摄的古盐田(10月20日摄)。

西藏昌都市芒康县纳西民族乡位于澜沧江畔,当地从唐代开始制盐,距今已延续1300余年。盐田在澜沧江两岸依山而建,由多根木柱搭架,架上用透水性强的泥土铺成平面夯实。当地村民仍保持着原始的手工晒盐方式,他们从澜沧江畔的盐井、盐池中取出卤水倒入盐田,经阳光蒸晒、风干,结晶成盐。远远望去,盐田错落有致,景色奇美。

记者 孙非 摄

这是在西藏昌都市芒康县纳西民族乡拍摄的古盐田(10月20日摄,无人机照片)。

西藏昌都市芒康县纳西民族乡位于澜沧江畔,当地从唐代开始制盐,距今已延续1300余年。盐田在澜沧江两岸依山而建,由多根木柱搭架,架上用透水性强的泥土铺成平面夯实。当地村民仍保持着原始的手工晒盐方式,他们从澜沧江畔的盐井、盐池中取出卤水倒入盐田,经阳光蒸晒、风干,结晶成盐。远远望去,盐田错落有致,景色奇美。

记者 孙非 摄

这是在西藏昌都市芒康县纳西民族乡拍摄的古盐田(10月20日摄,无人机照片)。

西藏昌都市芒康县纳西民族乡位于澜沧江畔,当地从唐代开始制盐,距今已延续1300余年。盐田在澜沧江两岸依山而建,由多根木柱搭架,架上用透水性强的泥土铺成平面夯实。当地村民仍保持着原始的手工晒盐方式,他们从澜沧江畔的盐井、盐池中取出卤水倒入盐田,经阳光蒸晒、风干,结晶成盐。远远望去,盐田错落有致,景色奇美。

记者 孙非 摄

责任编辑:小云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