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图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图片频道 >> 时图 >> 正文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果蔬大王”
发布时间:2021年07月29日 13:30:02  来源: 新华网

原标题: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果蔬大王”

拼版照片:左图为贺李将站在自家的大棚前;右图为贺李将为草莓苗浇水(7月14日摄)。今年30岁的贺李将是山西省绛县大交镇临浍村人。2014年大学毕业后,他在北京的一家酒店工作。2017年,他得知村里在大力发展水果种植产业后,便辞职回乡创业,种植了5亩草莓、7亩桃和18亩葡萄,产品卖到了全国各地,吸引了不少回头客。

鱼菜共生、南果北种、立体栽培、林药间作……这些听起来很时髦的农业词汇,如今正在希望的田野上“落地生根”。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农业发展前景越来越清晰,许多年轻人带着新的理念和技术回到熟悉的家乡,投身于祖祖辈辈赖以为生的土地,成为新时代的“果蔬大王”。

从传统耕作到新技术种养,从零敲碎打到规模化经营,从量少价低销路不畅到线上线下供不应求……如今,这些熟悉乡情、热爱农村、喜欢接受新鲜事物的年轻人,用智慧和汗水浇灌家乡这片热土,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崭新活力,耕耘着属于“新农人”的田园牧歌。

记者 曹阳 摄

拼版照片:左图为王璐璐在展示蓝莓;右图为王璐璐在采摘蓝莓(7月14日摄)。山西省绛县冷口乡横岭关村村民王璐璐是一个活泼的“90后”女孩,大学毕业后她回到家乡,联合村里的几位年轻人在曾经荒芜的坡地上试种蓝莓并获得成功。现在,横岭关村已种植了上百亩蓝莓,王璐璐为村民们拓展了电商销售渠道,还注册了专属商标,将家乡的优质蓝莓卖到全国各地。

记者 曹阳 摄

拼版照片:左图为杨志峰站在葡萄园里;右图为杨志峰在修整葡萄藤(7月14日摄)。山西省绛县大交镇临浍村村民杨志峰曾经是一名程序员,天生喜欢挑战的他于2016年辞职返乡,和家人办起了果园。占地20余亩的水果大棚和30多亩的育苗基地被杨志峰打理得井井有条,他还计划利用自己的专长为乡亲们拓展电商渠道,带领更多村民致富。

记者 曹阳 摄

拼版照片:左图为龙巧玲在自家的大棚前(7月7日摄);右图为龙巧玲的西红柿大棚(7月7日摄,无人机照片)。太原市小店区刘家堡乡刘家堡村村民龙巧玲曾是一位全职妈妈,今年年初,她在家人的支持下回到家乡,承包了300多亩土地,开始种植大棚西红柿。为了拓宽增收渠道,龙巧玲在优化西红柿品种的同时邀请专业的墙绘团队为大棚的外墙画上了动漫形象,着重吸引采摘、休闲旅游的顾客,获得了良好的口碑。

记者 曹阳 摄

拼版照片:左图为肖鞅在展示包装好的樱桃;右图为肖鞅在给樱桃树剪枝(7月13日摄)。今年26岁的肖鞅是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小北崖村人,他年纪不大,却有着丰富的开店经验。听说家乡的樱桃市场前景广阔,便于今年年初返乡创业种植樱桃。肖鞅利用自己在大学时所学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为家乡的樱桃开通了网上销售渠道。

记者 柴婷 摄

拼版照片:左图为刘双在山西省昔阳县北思贤村的果园里;右图为刘双在查看玉露香梨的生长情况(7月20日摄)。刘双是山西省昔阳县人,曾在荷兰留学,后又在上海交通大学攻读了生物学博士学位。在家人的建议下,刘双毕业后回到家乡创业。她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制定了更加科学有效的种植方法,提高了玉露香梨的产量,还搭建电商平台对家乡的玉露香梨进行包装宣传推广。

记者 柴婷 摄

拼版照片:左图为申尧在展示刚刚成熟的西红柿;右图为申尧在大棚里采摘西红柿(7月14日摄)。今年27岁的申尧是山西省壶关县黄山村人,大学毕业后在北京从事网络方面的工作,2019年回到家乡发展大棚西红柿种植。申尧的家乡具有气候适宜、耕地面积大、销售渠道畅通等优势,很适合发展种植产业。目前,他家已拥有18个西红柿大棚,今年的扩建计划正在稳步推进。

记者 柴婷 摄

拼版照片:左图为梁永强在展示包装好的红杏;右图为梁永强在查看红杏的生长情况(7月27日摄)。今年28岁的梁永强是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要子庄村人,2013年返乡创业种植红杏。梁永强的家乡是当地有名的“红杏第一村”,但一度因缺乏销路,导致大量红杏滞销。他返乡后,通过对接旅行社、学校等,帮助村民拓宽销售渠道。如今,梁永强种植了近百亩红杏,接下来还计划打造一个以红杏为主题的产业园,发展乡村旅游。

记者 柴婷 摄

拼版照片:左图为陈晨在展示包装好的桃胶(7月22日摄);右图为在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北胡乔村,陈晨在果园里查看果树生长情况(7月22日摄,无人机照片)。陈晨是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杨村人。他曾经干过建筑行业,开过快捷酒店。2016年,陈晨了解到农业的发展前景和优惠政策后选择返乡,开始种植新品种桃树映霜红。目前,陈晨的桃树种植面积达到500余亩,年产桃子100多万斤,带动不少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记者 杨晨光 摄

拼版照片:左图为周磊在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东祁村的鱼菜共生大棚;右图为周磊(左)在鱼菜共生大棚和工作人员交流(7月23日摄)。周磊是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人。2016年,周磊经过多方考察后,决定发展“鱼菜共生”循环农业项目。但当时,“鱼菜共生”并无成熟的经验和技术可借鉴,周磊不断尝试和改进技术,最终形成了稳定的生态循环系统。下一步,周磊打算和高等院校合作,继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

记者 杨晨光 摄

拼版照片:左图为王杰展示大棚西红柿(7月28日摄);右图为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闫村的蔬菜大棚(7月28日摄,无人机照片)。王杰是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闫村人,曾常年在外打工。闫村是当地发展设施蔬菜较早的村庄之一,2017年,在家人的建议下,王杰返回家乡开始种植大棚蔬菜。从最初的2个大棚,发展到现在的11个大棚,王杰种植的西红柿年产量可达到40万斤,带动了不少村民就近就业。

记者 杨晨光 摄

拼版照片:左图为闫泽在展示准备发货的酥梨;右图为闫泽(右一)在果库内和工作人员交流(7月22日摄)。今年26岁的闫泽是山西省晋中市祁县闫漫村人。祁县素有“酥梨之乡”的美称。2017年,闫泽大学毕业后返回家乡,开始从事祁县酥梨的销售和推广。目前,闫泽的公司拥有2万余亩的酥梨基地,年产酥梨4万多吨,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带动300余名村民稳定增收。

记者 杨晨光 摄

拼版照片:左图为姚伟在草莓育苗基地;右图为姚伟在草莓育苗基地忙碌(7月16日摄)。姚伟是山西省武乡县魏家窑村人,做过小买卖,干过建筑工,2016年回到村里发展奶油草莓种植。经过几年发展,姚伟种植的草莓规模不断扩大,带动了不少村民就业增收。2019年,魏家窑村建起了集休闲、餐饮、采摘、住宿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体验园。姚伟在体验园里承包了5个大棚种植草莓,吸引了不少游客。

记者 詹彦 摄

拼版照片:左图为栗凯在蔬菜大棚里(7月14日摄);右图为山西省壶关县绍良村的蔬菜大棚(7月14日摄,无人机照片)。今年27岁的栗凯是壶关县绍良村人,2017年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发展蔬菜产业。栗凯在村里流转了200亩地建起蔬菜大棚,主要种植西红柿、辣椒等。他采取农超对接、农批对接、网上销售等措施,打通农产品销售渠道。致富不忘乡邻,栗凯还将自己的销售经验分享给从事大棚种植的村民,帮助他们解决农产品的销售问题。

记者 詹彦 摄

拼版照片:左图为赵立涛在蔬菜大棚外;右图为赵立涛在蔬菜大棚里忙碌(7月20日摄)。赵立涛是山西省阳曲县河上咀村人。2015年,在外打工多年的赵立涛带着积累的资金回到家乡创业,流转了188亩地发展蔬菜大棚产业和食用菌种植。赵立涛在对接超市的同时,开展“私人定制”服务,建立基地直供、集中配送的模式,把收获的蔬菜、水果等统一配送给需要的客户。

记者 詹彦 摄

拼版照片:左图为赵燕军在蔬菜大棚里(7月20日摄);右图为赵燕军流转150亩地建设的蔬菜种植基地(7月20日摄,无人机照片)。赵燕军是山西省阳曲县东南窊村人,2014年一次返乡时得知家乡推出针对返乡创业人员的优惠政策,便选择回乡发展蔬菜种植。赵燕军采取农业观光园和生态采摘园为一体的发展模式,几年下来,蔬菜种植基地已初具规模,基地里种植黄瓜、生菜、油麦菜、西红柿等20多种蔬菜,还种植了葡萄、杏、油桃等10多种水果,吸引不少游客前来采摘游玩。

记者 詹彦 摄

责任编辑:小云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