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五街镇芹菜塘村的马缨花谷,被两种香气笼罩:林间松茸的清冽和篝火烤菌的浓郁。伴随篝火映红夜色,第三届美食文化节在热闹与欢笑中圆满落幕。今年的美食节共吸引3000余名游客,民宿订单翻倍增长,农特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3倍,为乡村振兴写下了一份亮眼的“融合答卷”。
“以前松茸藏在山里,只有我们自己吃,现在游客愿意跟着上山采、在村里吃,还买回去当伴手礼。”村民罗青笑着说。短短两天,她卖出了30多斤松茸。借助节庆平台,芹菜塘村将松茸这一特色山货嵌入农文旅链条:游客上山采摘体验“农耕趣”,大厨现场烹制“松茸宴”,商户包装成伴手礼“返程带”,实现了从“山中特产”到“文化IP”的价值跃升。
不只松茸,彝族腊肉、羊汤锅、野生蜂蜜等农特产品也在节日“加持”下走俏市场。20余个美食摊位前人头攒动,摊主李大姐直呼:“平时一天卖20份,节日里能卖100多份,收入抵得上过去一个月。”农业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成为乡村增收的“压舱石”。
如果说松茸撑起了“丰收”的底色,那么彝族文化则赋予了节庆灵魂。活动期间,传统歌舞、刺绣体验、民俗展演轮番上演。白天,女歌手一曲《你是我的阿老表》唱热全场,二胡独奏《象王行之赛马》奏出彝乡豪情,舞蹈《欢乐的节日》与马缨花纹样交织成动人画卷。夜幕降临,篝火旁歌声与银饰碰撞声交织,《彝家欢歌》将节日气氛推向高潮。《祭-丰收》舞蹈以质朴动作重现农耕场景,让人们在歌舞与火光中体味丰收的喜悦。
“刚看完舞蹈,又跳了左脚舞,感觉把整年的欢喜都攒下了!”来自昆明市的游客小林说,她不仅收获了难忘的节庆体验,还带回了刺绣挂饰和松茸汤包。文化的注入,让乡村旅游拥有了独特的“记忆点”,也让传统民俗焕发出新的生机。
节日热度,带火了村里的旅游业。“房间提前两周就订满了,不少游客还问能不能加床位。”星空民宿负责人介绍。依托农文旅融合,芹菜塘村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闭环:白天采松茸、看歌舞,夜晚住民宿,返程时带走农特产品,游客“留下来”,产业“活起来”。今年活动期间,村集体通过摊位租金、场地费用等收入超过4万元,为壮大集体经济打下坚实基础。
“游客多了,村民不仅能卖松茸,还能做导游、摆摊子,大家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村党总支书记罗鸿说。
如今的芹菜塘村,松茸香中飘着文化韵,篝火光里映着振兴景。农文旅的深度融合,让“土味”变成“特色”,“小众”变成“热门”,更让乡村发展有了更宽广的路径。当农业有了文化的“魂”、旅游的“路”,当文化有了农业的“根”、旅游的“场”,当旅游有了农业的“味”、文化的“情”,乡村振兴的画卷便愈发绚丽多彩。
云南网记者 段晓宇 通讯员 万佳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