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探秘亚洲象国家公园候选区Vlog】体验“有味道”的技艺
它们是热带雨林中名副其实的“美食家”,可以把不同的食物吃出不同的花样;它们一天中10多个小时,甚至可能超过20个小时都在逛吃;成年的它们每天要吃掉自身体重8%的食物,也就是200多公斤……它们就是“雨林巨兽”亚洲象。
亚洲象“羊妞”在野外采食(2024年11月18日摄)。新华网发(徐华陵 摄)
大象的食量与它们的体型成正比,但实际消化率却极低,也就是说它们吃下去的食物大部分会成为粪便排出体外。不过它们的粪便可不会成为污染物,而是有大用途。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亚洲象国家公园候选区西双版纳片区,看他们如何变“粪”为宝吧!
什么?这样做可以“带走”大象?
可千万别小看象粪,在森林中,象粪可以成为许多昆虫的家园,还可以化为天然肥料反哺热带雨林。而在森林之外,象粪也可以是环保制品的原料,例如正在兴起的象粪纸。
象粪制成的纸张,可以看出明显的纤维(6月28日)。新华网发(徐华陵 摄)
在亚洲象国家公园候选区西双版纳片区,研学已成为当地旅游的新热潮,象粪纸制作体验则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堂课。许多游客都在西双版纳野象谷体验过了象粪纸制作中“抄纸”的步骤,也就是把纸浆从水中抄起来,DIY后再进行晾晒,晾晒完成就成了一份别具西双版纳特色的纪念品。
象粪纸制成的纪念品(6月28日摄)。新华网发(徐华陵 摄)
但象粪究竟是如何化身纸浆的?西双版纳州文化创意产业协会副会长李晋元介绍,象粪纸制作分为预处理、清洗浸泡、打浆、抄纸、晾晒、砑光等步骤,这也是参考了我国传统造纸的流程,其中象粪处理环节最为关键,此步骤是保证后续制作顺利的基础;而打浆最为考验技术,且对纸张的品质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象粪清洗流程(6月28日摄)。新华网发(徐华陵 摄)
象粪纸在我国最早由西双版纳野象谷与李晋元的工作室共同研发制作,野象谷提供原料,李晋元的工作室再制作为纸张以及其他文创产品。目前已有象粪纸笔记本、象粪纸相框、象粪纸蒲扇、象粪纸台灯等产品,如果你觉得象粪纸听起来怪怪的,其实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噗噗纸”。在李晋元看来,大象对于西双版纳而言,是极具意义且非常重要的一张名片,象粪制品的研发就是为了让大象不再只是一个符号,而是大家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甚至带得走的大象制品,“我想这就是制作象粪纸的意义。”李晋元说。
象粪纸制成的文创产品(资料图)。新华网发(西双版纳野象谷 供图)
大象是媒介 也是力量
作为西双版纳人,李晋元对大象的喜爱是刻在骨子里的,除了象粪纸,他还通过艺术创作将大象融入到当地人的生活中。他会用不同材料进行大象艺术创作,例如可回收的塑料瓶、废旧家电等,这些大象成为了装点村寨的艺术品。李晋元认为,大象早已融入西双版纳人的生活,而他希望通过艺术创作让环保的理念也深入人心。
李晋元和徒弟共同创作的大象(资料图)。新华网发(李晋元 摄)
与李晋元一同开展大象艺术创作的,还有他的徒弟岩三温。岩三温是一位聋哑人,但他的色彩运用以及色彩表达的能力深深打动了李晋元。李晋元并不会手语,但如今他已经可以与这位徒弟无障碍交流,大象艺术创作就是他们之间沟通的桥梁。“一般我负责画画,他负责填色,他在色彩运用上很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合作出来的东西也很受欢迎。”李晋元说,自己的工作室规模并不大,他希望可以通过越来越多的创新让工作室发展得越来越好,也让如同岩三温一般的特殊员工能够在这个平台实现自己的理想。
李晋元(左)和徒弟岩三温(右)共同作画(6月28日摄)。新华网发(徐华陵 摄)
对于李晋元和他的徒弟而言,大象不仅是他们艺术创作的媒介,也为他们追逐梦想带来了无限动力,这就是大象带给他们的特殊意义。
看他们如何变“粪”为宝
在西双版纳,大象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有特别的意义,对西双版纳野象谷的研学导师周向国而言亦是如此。作为一名研学导师,他的课程中有许多与“粪”相关的内容,因为大象粪便是会“说话”的,它可以传递出许多大象相关的知识。大象为何是“雨林工程师”?大象的健康情况如何?大象是啥时候经过某一地点的……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能在大象的粪便中找到,也是周向国科普的一部分。
周向国(左)和李晋元(右)一起捡象粪(6月28日摄)。新华网发(徐华陵 摄)
完整地学习体验象粪纸制作流程,也为周向国带来了一定的启发。“象粪纸是我课程中的一部分,但之前主要是体验抄纸的流程,这次完整体验我也终于了解了象粪是怎么变成一张纸的。”周向国说,这并不是这次体验唯一的收获,听了李晋元和徒弟的故事,也让他意识到大象正在改变着许多人。而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让更多人了解神秘的亚洲象,了解亚洲象保护的意义,从而参与到其中。
周向国体验象粪造纸全过程(6月28日摄)。新华网发(徐华陵 摄)
一坨小小的象粪,它可以是研学课堂上的完美教具,可以是纸张的原材料,也可以是专家研究亚洲象的媒介,它们用不同的方式变“粪”为宝,推动亚洲象保护工作不断前行。(完)
总策划:韩海阔
策划:李霞
统筹:罗春明
执行:柴静 徐华陵
指导单位
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支持单位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
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
西双版纳野象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