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云南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图片频道 >> 悦读云南 >> 正文
云南景洪:让旅居人才从“匆匆行者”变“本土基石”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01日 21:13:44  来源: 云南网

  2024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全年接待游客5733万人次,旅居人口达49万。这组数据背后,是一股流动的人才洪流——曾经的短期“过客”正悄然“扎根”,从“流动的风景”蜕变为推动城市发展的“生长的力量”。景洪以独特的温度与智慧,书写着旅居人才生态化转化的动人篇章。

西双版纳州图书馆春江明月小区分馆阅览室

  服务织网:让“住下来”变成“想留下”

  绿城·春江明月小区的图书馆分馆内,书香与茶香交织。这处嵌入旅居社区的公共文化空间,是景洪“15分钟便民服务圈”的缩影。物业李总展示的业主群里,《致旅居人才的一封信》引发数百条“想为景洪出份力”的留言,字里行间满是情感升温的印记。

  在这里,康养管家讲解雨季养生知识,艺术会所里葫芦丝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交流声交织,天葆堂理疗中心的赵彦周师傅正为居民调理身体。“本是来度假的,现在既能发挥手艺,又能交到朋友,哪还舍得走?”这位从外地来的理疗师道出心声。从衣食住行的“分钟级”响应到文化认同的日常浸润,图书馆分馆、非遗工坊、社区医疗点等“家门口的配套”,让旅居客触摸到“家的温度”。

  社群聚力:让“候鸟”成为“主人翁”

  嘎栋街道万景社区的公告栏上,密密麻麻的社团名单见证着变化:7支志愿服务队、19支文艺社团,453名志愿者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这个曾因2.5万旅居人口“潮汐式”流动而头疼的社区,如今已让“暂住”变成了“常住”。

“饺子志愿队”为群众包饺子 蔡辉 摄

  天津人李燕萍的“饺子志愿服务队”是最暖的注脚。这位退休厂长带着队员走进傣寨,一次包出1500个饺子,各族群众围坐分享的场景成了社区最美风景。“新市民管理新市民”的机制让旅居者有了话语权,舞蹈社、书法社等平台更让他们的特长有了用武之地。从“被管理”到“主动管”,社群力量的激活让“候鸟”真正成为社区的“主人翁”。

  创业沃土:让“喜欢”变成“事业”

  告庄西双景的澜沧江边,设计师邓文英的民宿里茶香袅袅。“2011年买房度假,2023年决心留下创业。”她的民宿如今成了“五星商家”,客人中不乏昔日邻居。这背后,是市场监管部门全程协助执照办理、消防审核的“景洪诚意”。

邓总的设计师民宿门口

  在告庄片区3840家商铺中,54.9%由旅居者创办:东北人开的傣泰融合餐厅、上海人做的民族风文创、成都人搞的旅拍工作室,外地经验与本地文旅资源的碰撞,让“旅居时的喜欢”变成了“创业时的事业”。

  智库搭桥:让“银发”焕发“新力”

  西双版纳富航农业科技公司的鱼池边,62岁的张树林教授正记录水藻数据。这位“候鸟人才智库”成员带着30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经验,不仅建起专家工作站,更被返聘至高校培育人才。“景洪的水好,能做的事太多了!”他的感慨道出人才与土地的双向奔赴。

张树林教授和西双版纳富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在观察鱼池情况

  通过“候鸟人才会客厅”和“快速匹配机制”,310余名像张教授这样的旅居专家,将闲暇时间转化为科研产出。从水质治理到傣医药传承,银发智慧正为边疆发展注入新动能。

  从服务织就的“留人网”到社群激活的“主人翁意识”,从创业沃土上的新芽到智库搭桥的智慧转化,景洪没有刻意拴住谁,而是搭建了人才与土地同频共振的生态。在这里,旅居客与景洪的故事仍在续写,那些从短期停留中生长出的“扎根力量”,正悄然改变着这座城市的模样。

  云南网记者 陈思蒙 通讯员 尹春愉

责任编辑:刘曦靓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