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农民诗会·楚雄现场丨目之所及皆秀色 诗意满怀共远方
相聚子午,诗意盎然;稻香诗意,赋能乡村。
踏着清晨明媚的阳光,沿着错落有致的青石板路,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位关注土地与诗歌的嘉宾,汇聚在“中国诗歌艺术小镇”——云南省楚雄州楚雄市子午镇以口夸村。
9月7日,“大地流彩——全国乡村文化振兴在行动”重点活动之“中国农民诗会·楚雄现场”活动在这里开幕。与此同时,在元谋县、牟定县、双柏县3个“诗歌艺术小镇”举行“中国农民诗会·楚雄现场”分会场活动。
一次面向全国的同题共答
文化振兴是乡村“五大振兴”之一,具有标志性意义。2024年3月,农业农村部会同中国文联推出“大地流彩——全国乡村文化振兴在行动”,希望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乡村文化建设,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提升农民文明素质素养。
“中国农民诗会·楚雄现场”活动以“爱中华 爱家乡”为主题,由云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云南省农业农村厅、楚雄州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依托楚雄州4个“中国诗歌艺术小镇”,通过创作、诵读、传播诗歌艺术,发掘、培育、推出乡村诗人,展现新时代新征程农民群众良好精神风貌和“三农”进步发展成就,引导农民群众用诗歌礼赞祖国、讴歌时代、赞美家乡,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力和自信心,为乡村文化振兴和乡村现代化建设提供充沛的诗歌力量。
本次活动中,来自五湖四海的农民诗人们,一起以精妙语言探寻乡村文化的诗化结构,讲述云南乡村文化振兴的生动实践,传播云岭乡村历史人文的精彩故事,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兴盛,让“彩云之南”的形象更加鲜亮。
一次置身时代的同向而行
作为展示农民诗人才华的舞台,“中国农民诗会·楚雄现场”活动通过诵读会、农民诗歌创作座谈会、紫溪彝村调研,以及在牟定县、双柏县、元谋县3个分会场同期举办的诗歌诵读,搭建了一个交流思想、增进友谊的平台,与时代浪潮同向而行。
“我们的内心是旷野的鸟,不想停下来。”受邀在活动开幕式上发言的农民诗人代表董树平,来自双柏县蚕桑诗社,他把自己和诗社的成员称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服务队”。
蚕桑诗社的前身是“哀牢鹰文学创作小组”“心境读书社”,2018年5月更名为蚕桑诗社,也是双柏县村民小组一级建立的第一个乡愁书院。
作为负责人,董树平带领蚕桑诗社紧跟时代步伐,用真心抒发真情,将创作现场搬到田间地头、乡村民舍,创作出了一大批热气腾腾的文艺佳作。2023年8月,蚕桑诗社被中国作协社联部授予文学志愿服务优秀项目。
在蚕桑诗社,近万册书籍常年为阅读爱好者提供免费、开放式的阅读服务,为作者提供创作指导及作品发表园地,诗社自办报纸《心境诗歌》,每年举办诗歌创作分享会,为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推动乡村振兴贡献了力量。正如董树平所说,作为一支“服务队”,蚕桑诗社要“永远做文化建设的轻骑兵”。
一次诗歌小镇的添彩赋能
诗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云南是众所周知的“诗的远方、梦的故乡”。作为“滇中翡翠”,楚雄是一片诗意盎然的土地,风光秀美、民风淳朴、文化厚重。
走进“中国诗歌艺术小镇”以口夸村,一派优美的田园风光,到处诗意盎然,翰墨飘香,楚雄州第一个农民诗社就在这里成立。农民诗社的社员晨耕暮读、吟诗作赋,以乡村所见所闻为素材,创作了一批带着泥土芬芳、富于时代气息、体现“三农”实质、反映山乡巨变、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学作品。
20多年坚持写作的子午镇农民诗人王文发表示,诗社的成立对提升子午的文化氛围益处颇多。“我也是泥腿子诗人,获得全国两个大奖。农民诗社给我们这些诗歌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平台,一个展示的空间。”王文发说。
“我本就是农民的孩子,生于斯长于斯,浑身上下都散发着淳朴的农民气息。能够脚踏实地,将在农村地区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我感到很荣幸。”首次创作诗歌,作品就入选了“中国农民诗会·楚雄现场”活动征集原创诗歌选,对此,来自河口县的农民诗人李娟感慨万分。
“在今后的创作主题上,我会紧跟时代步伐,围绕乡村振兴、文旅发展、产业兴旺等方面进行深入创作,为家乡发展鼓与呼。”屏边县农民诗人唐汉能从1992年就开始了学习写作,他的诗作《山村的夜晚》曾入选《中国当代诗人代表作名录》一书。
“看到村庄变得越来越美,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我深受触动,这些都成为了我创作的灵感源泉。”唐汉能语气铿锵。
策划:谢炜
统筹:黄佳伦 张海燕
记者:王熠 龚怡丹
美编:林显富
编辑:王熠 龚怡丹